查看原文
其他

樊林:为什么在美院长大的孩子既反叛又“自卑”

ARTDBG 打边鼓 2022-12-04

樊林和女儿图图(4岁)©️樊林



受访:樊林

采访:劳秀汶、池艺涵

编辑:池艺涵



孩子成长过程中,会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经验、建立社会交往。在美术学院里长大的孩子,美院就是他们的“小社会”。因为父母的专业背景,这些孩子天然和艺术有更多接触的机会——画画、玩雕塑、锯木头、与艺术家攀谈。美院见证着他们的成长,他们也在美院的环境中沐浴着艺术。


围绕以上议题,我们采访了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。除了教授、策展人等社会属性外,樊林还是一位孩子的母亲。女儿图图和众多美院里长大的孩子一样,在童年时期会去工作室看创作,会学习艺术,甚至会和父母一起经历出差。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中,艺术似乎是一件自然的事。


对于美院里长大的孩子,艺术是必经之路还是人生方向?美院工作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怎样的艺术教育?他们在子女艺术教育上都会亲力亲为吗?家庭教育中,美院的老师有哪些建议?


以下是我们的访谈成果,由打边鼓编辑整理,有删节,发表前经受访人审校。







樊 林


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,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。主要致力于西方美术史教学、研究、 写作;当代艺术批评,展览策划。




1、成长过程中,我们没有很刻意地让女儿去学艺术或者不学艺术。我忙的时候,她就跟着爸爸去画室,学那种很自由散漫的、艺术的沟通方式。在美院这样的家庭里,艺术可能会更日常化一些。

孩子要是走父母的道路,她一定有“近水楼台”的地方。“近水楼台”会有一些相应的益处,但是孩子也会挣扎、规避,甚至可能“反叛”。她在这部分付出的精力我们也是要看到的。如果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油画已经画得很好的人,你想超越他的时候,可能就会有负累,每一种专业其实都这样。



图图(4岁)和父亲玩滑板车©️樊林


2、美院的环境可能让女儿对学习艺术的态度变得自然,不会觉得当代艺术好难或者艺术好高雅。有时候也需要给她一些指引:为什么做这个展览?做这个展览的诉求是什么?如何看一件作品?

我女儿对艺术的概念掌握还蛮整体的。艺术史家们、批评家们在讨论作品的时候也会谈论日常,女儿应该是感受得到,比如读书的影响、反思的精神,这些我觉得可能是美院给到她最好的东西。

女儿成长过程中会跟我们跑很多地方,她在现场也会有自己的观察和提问。我们去世界各地看博物馆,我导览着她进入展览现场,她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艺术史书上的东西。



3、我会比较鼓励孩子去感受或触摸作品,当然这有专业的要求作为前提。现在人们都已经被一条黄线约束了。小朋友们在展厅里,妈妈们一定会说:不要碰很贵的、要赔钱的、大声说话保安就会来抓你走。我觉得所有的情况应该因人、因时、因地而异。我们给孩子对待作品的原则,但这个原则是要靠大人陪伴和把握的。


2000年亨利·摩尔的雕塑来中国4个城市巡展,我们很高兴,因为那些青铜摸起来很有意思。但旁边就有家长指责我说:你怎么让小朋友触摸作品?我后来写了一篇小文章回应《亨利·摩尔期待着触摸》。




樊林和图图(4岁)在亨利·摩尔的作品前©️樊林


4、在美院长大,女儿自然会了解的更多,但其实有一个反向的危险——了解的越多,建立自信心会更加不容易。我们家庭教育不是那种特别美式的,做的什么东西都说好,更多时候我们可能会一起分析和批评。我会觉得你的青春应该有一个自己去面对问题、处理问题的过程。家长要帮助孩子明白自己擅长什么,让孩子比较自然流畅地进入不同的专业领域。



5、我理解的“叛逆”其实是孩子对欲望的理解和父母的要求不一致,所以会爆发出来。女儿本身是个愿意沟通的小孩,我们之间的沟通还是一个蛮好的经历。如果找不到沟通的桥梁,我们都达不到美好的对方世界。图图带给我们的观察和反应,趣味盎然。现在可以看到,在她的事业发展中学会了选择或者拒绝,有心理负担但不强化道德约束。


女儿对女性的社会问题会比我敏感。我的经历比她多,但她会比我敏感。当她要做一个事情的时候,我只需要展开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就好,大方向上的逆反基本上就已经渡过去了。



6、在教育中我们会给孩子一些“基本设置”的要求,比方说:学好数学,喜欢语言,基本自律,保持锻炼。在广州长大“识听唔识讲” 我觉得就不好。听到她和同学用广州话谈化学题、物理题的时候,我会说“你很叻,你比我叻”,因为我做不到。这种“设定”,它既有基本的普世的参考,也有某些特定专业性的参考。比方说学摄影,你就要对相机有足够的了解。



7、审美趣味方面,不需要任何时候都去约束孩子。对于小孩子,自然会有一些流行的、通俗的、甚至庸俗的东西吸引她的。她们对卡通的流行风格搭配,有他们的道理。


小学一年级放寒假时女儿给好朋友写信,说:“今天阳光特别好,我在院子里玩。如果你来,我会跟你一起在老虎(雕塑)的头上坐着,这时候我们俩就会威风凛凛!”一年级,我就知道她喜欢那个,她懂得胡博老师做的那件雕塑的好。


我的观察中,女儿布置家里和做设计的时候,基本都有她自己的一种趣味,而且是一种年轻的幽默和讽刺的趣味,我觉得这个蛮重要。



8、不能说美院的孩子都一定要往艺术方向走,其实我也蛮希望让女儿做个科学家、做一个考古学家,她也特别迷恋木乃伊。


在美院长大的孩子们,遍布所有社会职业分类。有纯粹做计算机的,纯粹学国画的,纯粹学设计的。有在国内学的,也有出国的,每个小孩的选择都不一样。美院也是个小社会,孩子们感受的,一个是它的氛围,一个是它的结构。



9、父母要陪伴孩子,鼓励孩子主动去面对、去选择。我们基本自己陪伴女儿,讲故事,做手工。但很多时候工作忙没办法,女儿学艺术,我们就把她交给专业的老师朋友。她成长的路上,要感谢很多好朋友的引导。可能因为我们日常的陪伴还是够的,这让她知道自己以后可以怎样去面对社会、面对问题,甚至提出问题。



10、带孩子了解艺术前,要先让自己成为懂艺术的父母。小孩去负责感受、去负责创造,但在理解力、判断力上父母要能够帮孩子。你可以不感兴趣,但是你得懂。家长懂得更多,学得更多,可以理解更多,选择也就更多,其实都有这样的一个大的规律。


有了知识基础才能知道带孩子看的是怎样的作品、怎样的展览。和孩子去博物馆,给他们讲一讲故事,讲一讲作品的资料,我觉得这样应该是有意义的。当然,这个规律放在美院的人身上,相对容易一点。


孩子学画画,在第一阶段的时候其实创造力都是蛮强的。除了美式的赞赏之外,家长有没有办法给她提点意见和建议,你要能够判断。现在好多家长自己没有准备,尤其是当代艺术中与传统不同的、具有社会议题性的部分。





相关文章

艺术家的童年 | 梁铨:一个人解放了,就成人了
宋冬:家长往往是儿童艺术教育最大的障碍

魏嘉宏:是时候要重新定义幼儿园了



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,违者必究。转载、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:info@artdbl.com,微信:artdbl2017,电话:0755-86549157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